#KEY_LIST_START#
$2
#KEY_LIST_END#
" 免費線上英文教學 自學 "長期失業而尋短 面對失業親友的5不!
" 免費線上英文教學 自學 "歐洲》虛擬企業救失業
" 免費線上英文教學 自學 "非自願退休勞工 可領失業給付
推薦你免費網路賺錢兼差商機資訊讓你擁有更多現金過更好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ofice08
媒體抗議要求落實七休一 政院:唯3工作型態特別考量
大批媒體工作者2日到行政院前抗議,批政府「七休一」政策只聽取資方說法,將媒體業排除在外。對於特殊採訪狀況的導致工作超過6天情形屬於特例,不能當作通案,政院隨後澄清,並非3行業「所有勞工」皆放寬裁量基準,只有「導遊」、「出國採訪的媒體記者」、「配合重要年節連續假期疏運計畫的大眾運輸勞工」。
包括壹電視、民視、東森、央廣、中央社等11家媒體代表2日到行政院抗議,痛批政府只聽資方說法,找媒體界老闆施壓勞動部,並控訴「血汗媒體」,超時工作常領不到加班費等問題,要求勞動部這2個月內要聽取第一線媒體工作者的意見,正視勞工過勞與身心健康狀況,而非倒向資方。
對此,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2日下午強調,政府落實捍衛7天休1天的勞工權益沒有任何改變,外界有所謂「大眾運輸、媒體、旅遊」等業,將全面予以排除的說法完全是誤解。只針對特定行業的特殊工作需求,包括旅遊業的導遊、出國採訪的媒體記者及配合重要年節連續假期疏運計畫的大眾運輸勞工。
不過,除大眾運輸、媒免費線上英文教學 自學體與旅遊業外,各行業都有特殊工作情形,有記者提到,像是零售業適免費線上英文教學 自學逢特賣會或週年慶時,又該如何裁量?童振源表示,目前特殊考量討論僅針對這3個行業,未來由勞動部檢討後再說明。
另外,免費線上英文教學 自學裁量基準要2個月過後才會出爐,在此期間除特殊情況外,是否會開罰違反7休1業者?童振源未正面回應開罰細節,僅指出新裁量基準未出爐前,免費線上英文教學 自學業者仍應遵守現行法規。然而何謂「現行法規」,該如何執行?童強調此為勞動部職權,由勞動部說明與執行。
工作苦悶不知該不該換?思考這3點幫你判斷
為何自己會被工作折磨到這個地步,到底是工作的錯還是自己的錯(或者兩者都有)?為何甘願為了工作放棄生活品質,還覺得這樣的自己很偉大?如果時間重來一次,你能否讓自己在工作時更快樂?
覺得工作痛苦卻無法離開,大致免費線上英文教學 自學可以歸納出三個原因: 成就感、金錢、方向感。當然這不是一篇勸人離職的文章,你也可能在職位上解決這三個關卡,只是,無論你想不想換工作,總有一天都會面臨「自己到底想做什麼」的質問。
不知你有沒有這種朋友: 把「好想換工作」掛在嘴邊,每天都在細數這份工作的缺點,卻始終留在崗位上繼續受折磨。其實對上班族來說,「要不要換工作」真是令人糾結的問題,尤其是我們看別人在工作中閃閃發亮,覺得好羨慕,自己卻覺得工作很悶,不確定是自己能力有問題,還是這份工作出了問題,想換工作,又不知道該不該換,真的要換,也不知道要換什麼,換工作之後會不會更好。
不滿意工作卻無法離開,大致可以歸納出三個原因:成就感、金錢、方向感。當然,這不是一篇勸人離職的文章,你也可能在現有職位上解決這三個關卡,讓工作變得更有滿足感。
第一:工作成就感的魯蛇困境
「每個人都要在工作裡獲得成就感」這句話實在太老生常談,之所以再拿出來講,是為了反過來想:既然工作是我們成就感的來源,那「失去工作」對成就感的剝奪也不是開玩笑的強烈,很多人就算工作不快樂也不想離開,是因為沒工作還比做爛工作更令人恐懼,這也是很多人在找到下一個工作之前都不會離職的原因。
我人生第一次辭職的時候,還不到一個月就快發瘋,穿居家服去麵攤吃飯的時候,都覺得老闆看自己的眼神很輕蔑。跟爸媽在路上遇到熟人,人家問「兒子怎麼有空陪你?」爸媽的回答總是遮遮掩掩,對方也馬上知道自己問了不該問的問題,氣氛尷尬到很可笑的地步。
就算不是失業,而是因為工作太爛而辭職,我們也還是會產生一種「魯蛇」感,懷疑別的同事都可以繼續做,選擇離開的自己真的很沒出息(也許不是這份工作太爛,是我太爛也不一定?)不想低人一等的心情,讓人寧可被工作折磨,也不肯輕易離開。
如果你有朋友每天抱怨工作,又不肯辭職,勸他留或走好像都不對,也許可以試著解決這個魯蛇困境─如果真的在工作中找不到有成就感的部分,那離開也無妨,試著接受自己是個暫時的魯蛇,以後還有贏回來的機會。
第二:不敢脫離穩定的經濟來源
會失去穩定的收入來源,是我們抱怨工作卻不願辭職的另一大原因。當你跟親朋好友說想換工作,大家第一個會問的就是「那錢怎麼辦?」而這甚至和你存款多寡無關,即使帳戶裡有足以過完一兩年的資產,沒有穩定收入還是會失去安全感。
有些人明明加班到身體「歸組害了了」,決定辭職好好修養,結果沒多久又去找工作了,還比之前的更操勞(然後繼續抱怨工作又不離職),就是因為沒有固定金錢來源。如果還有房貸車貸的壓力,那更是不得了的恐怖。
想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把戰線拉長,在下定決心換工作之前,先過一段「高築牆、廣積糧」提升本錢的階段吧!
第三:就算想換工作也不知道換什麼
最後這個原因恐怕是最重要的。雖然覺得現在的工作不好,但也不知道自己想幹嘛,要換工作都不知從何換起!這麼一想,感覺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努力接受「人都是做一行怨一行,沒有工作會讓你滿意的」說法,繼續撐下去,不知不覺間就變成每天都說想換工作,最後還是沒換的「工作抱怨鬼」……等等,這太可怕了吧!
看著那些有明確方向、有努力目標,在工作裡散發光芒的人,真不知他們比較幸運還是比我努力?可是羨慕別人或抱怨運氣不好都不能解決問題,重點還是要怎麼變得有方向吧。
台灣的文化並不鼓勵工作者摸索找出方向,對工作的想像力也很貧乏,家長朋友期望你畢業就進大公司、好公司,工作穩定不愁吃穿,最好薪水比同年齡的人高,就是溫拿不是魯蛇了。我們擅長在同個標準底下的「競爭」力(反正幹掉別人就有好工作),不擅長思考規則為何要這樣定(想做什麼我也真不知道)、所謂工作到底還有什麼可能性。
我們沒有「在陌生荒野裡找出一條路來」的職場文化,常常需要先知道可以做什麼,才會開始行動。
對於工作這件事,我們不愛風險,現成的路可是最有效率、又夠穩定的選擇,所以需要一個工作接一個工作,需要維持穩定的金錢安全感。但如果你在一條條既有道路上覺得困惑,想走出新的路徑,就必須承擔更多不確定性,先開始沒有目標的行動、在反覆試誤中找出方向。
都說工作要有熱情,但熱情不會平白出現,也需要投資時間、花費精力,去思考自己的生命過程,去解釋自己經歷過的世界,發現自己和別人有什麼不同,才能想像出一個值得奔赴的未來。
對找熱情來說,想著要怎麼勝過他人沒有幫助;想著怎麼與眾不同、如何持續學習加強這個不同點,才能琢磨出值得走的方向。而無論你想不想換工作,總有一天都會面臨「到底想做什麼」的質問。
工作遇到撞牆期,一直在原地踏步…
症頭4. 工作幾年後遇到撞牆期,我失去了信心和動力,好像一直在原地踏步……
TVBS主播、《地球黃金線》主持人劉姿麟:
所謂撞牆期,可以分成「環境」上的、「心理狀態」上的。在近10年的新聞工作生涯中,我兩種都遇過。
環境上的撞牆期,發生在我開始當記者半年後。當時在東森電視,正逢王令麟遭到羈押,公司進行大規模整頓,新聞台的部份人力被調到財經台製作節目,我的職稱也被迫由嚮往許久的「新聞記者」變成「執行製作」。
當時我負責行腳類節目,工作內容從跑線、採訪,變成查資料、寫腳本和幫忙扛行李,落差很大。連主持人都勸過我:「妳還年輕,怎麼一直待在這裡?」
長達半年,我一邊工作,一邊掙扎著要不要撐下去。最後,我訂了一個30歲的停損點:月薪10萬元、做出有影響力的報導或坐上播報台。以上3個條件如果無法達成2項,我就要離開新聞圈。但在這之前,無論如何都要撐下去,未來才沒有藉口後悔!
環境上的撞牆期多半是外力使然,除非離職,否則不容易在短期內改變。設立停損點的目的,是再次檢視自己、定位目標。心定下來了,才不會東想西想,更能全力以赴。
比較起來,工作一段時間後,在心理上碰到撞牆期,衝擊往往更鉅。就我的個人經驗,那種感覺通常是──疲憊、失去動力、整個人彷彿被工作掏空了。
這發生在我工作的第5~7年。我當上主播,同時也外出跑新聞,一天工作超過12小時、三餐合併成一餐吃,都是家常便飯。這樣過了3年,除了身體不堪負荷,心理上的疲倦感更強烈。
這原因在於,相較於新人常可在工作上發現「驚喜」、可以不斷學習、每天都覺得好有收穫。相反的,我常覺得自己一直在付出,心裡卻愈來愈空。
當時,我嘗試了兩種做法。第一,找時間出去走走,就算只有兩天假期,在國內來個小旅行都好。目的不只是充電,而是跳脫平常的生活範圍和視野,多去和民宿老闆、沿途遇到的旅人聊聊。回過頭來,會發現心裡很多關卡,並沒有想像中嚴重。
第二,多和同事或圈內人聊聊。自我肯定之餘,人往往更需要他人的鼓勵。當時,我就是找固定搭擋的攝影記者討論,他也不吝於分享對我的觀察和肯定。靠著這種「狀況內」的鼓勵,才讓我再次燃起熱情。
【職場不適症:5招找回工作樂趣】
症頭1:好不容易有工作,卻覺得好幻滅?
症頭2:人際關係好複雜,職場就是「真心換絕情」?
症頭3:照做就對了!老闆不重視我的意見怎麼辦?
症頭4:工作遇到撞牆期,直在原地踏步…
症頭5:覺得好倦怠,真想放下一切「出走」!